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,凭借高能量密度、本征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,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。根据最新行业动态(截至2025年7月),以下龙头企业和潜力企业的布局及技术进展值得重点关注:
一、龙头企业:技术引领与量产进程领先
宁德时代
技术路线:硫化物电解质+凝聚态技术,离子电导率突破11 mS/cm,能量密度达500 Wh/kg。
产业化进度:2025年推进半固态电池量产,2027年计划全固态装车;已与奔驰、蔚来、小米SU8等车企合作。
核心优势:专利超2000项,干法电极设备与特斯拉合作,量产成本控制能力突出。
清陶能源
技术路线:氧化物电解质+硅碳负极,能量密度300 Wh/kg,支持10分钟快充80%。
产业化突破:与上汽联合开发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已搭载MG4车型,起售价下探至9万元,首次实现半固态电池大众市场化。
产能布局:乌海固态电池材料项目试生产,推动成本增幅控制在30%以内。
蜂巢能源
技术路线:半固态→全固态渐进路径,第一代半固态300 Wh/kg,全固态目标400 Wh/kg。
量产计划:2025年Q4试产140Ah半固态电池,2027年供货宝马MINI;2.3GWh半固态产线已建成。
应用场景:低空飞行器与高端电动车并重。
孚能科技
成本控制:半固态电池成本仅比液态高5–10%,2025年设计产能54GWh。
合作进展:获广汽定点开发,GWh级出货;2026年量产第三代产品(400 Wh/kg)。
国轩高科
技术突破:“金石”固态电池能量密度525 Wh/kg,超奔驰450 Wh/kg,道路测试中合格率90%。
量产节点:示范生产线运行,预计2026–2027年商业化落地。
二、潜力企业:细分领域创新者
恩捷股份
定位转型:从隔膜龙头切入固态电解质,推出超纯硫化锂(纯度99.9%)、超细硫化物电解质(离子电导率6 mS/cm)。
产能规划:玉溪项目投产后年产1000吨硫化物电解质,适配连续化卷对卷生产。
德尔股份
设备优势:国内唯一全流程固态电池设备商,产品通过UN38.3认证,供货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。
材料与设备配套企业
天赐材料:硫化物前驱体市占率60%,成本低40%。
上海洗霸:LLZO氧化物电解质产能2000吨/年,离子电导率3.2×10⁻³ S/cm,成本降50%。
太蓝新能源: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联合长安汽车,能量密度400 Wh/kg,目标续航1500公里。
三、技术突破与创新动态
自修复电极材料:孙学良团队研发铁基卤化物(Li₁.₃Fe₁.₂Cl₄),实现充放电过程“脆韧转换”,循环3000次容量保持率90%,电极级能量密度达725.6 Wh/kg,成本仅8.5美元/kWh。
政策驱动:工信部2026年实施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电池强制标准,加速淘汰液态电池。
国际竞速:奔驰、宝马硫化物固态电池装车路试(续航1000公里),但中国企业在量产进度上领先3–5年。
四、产业化进程展望
企业 技术路线 量产节点 目标能量密度 核心应用场景
宁德时代 硫化物 2027年全固态 500 Wh/kg 高端电动车
清陶能源 氧化物半固态 已量产(MG4) 300 Wh/kg 经济型电动车
蜂巢能源 半固态→全固态 2025年试产 400 Wh/kg 宝马MINI、飞行器
国轩高科 硫化物/卤化物 2026–2027年 525 Wh/kg 高端电动车
长安汽车 氧化物 2027年 400 Wh/kg 金钟罩电池系统
结论
龙头:宁德时代(全链条布局)、清陶能源(大众市场破局者)、蜂巢能源(国际车企绑定)已形成第一梯队。
潜力股:恩捷股份(电解质)、德尔股份(设备)、太蓝新能源(无隔膜技术)在细分领域具备颠覆潜力。
产业拐点:2025–2027年为半固态电池普及期,全固态将在2028–2030年规模化,预计2030年渗透率突破15%。
当前核心挑战仍是界面阻抗与成本(全固态成本较液态高50%以上),但清陶MG4车型的价格下探已验证半固态的经济可行性,行业天花板已打开
宏赢策略-股票在线配资-股票配资网址-无锡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